2014年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申报及参与的西江引水工程等多个项目在国际和国内获奖
发布时间:2015.02.17
2014年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申报及参与的西江引水工程等多个项目在国际和国内获奖
2014年,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分别在国内外获得了12个奖项(注:未包括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获奖项目),其中:《广州西江引水工程》、《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获FIDIC工程项目奖(2014)提名奖,《番禺区推进“三规合一”协调机制及政策框架研究报告》等10个项目获2012-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西江引水工程是国家建立合理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大土木工程项目,也是一项改变广州市供水现状、改善饮用水质量的大型公用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总投资89.53亿元,取水设计总规模为350万立方米/天,输水管线跨越广州、佛山两市三区,途经36个行政村、110多个自然村,穿越3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15条主要市政路、9座大型桥梁、3条主要航道及47条大小河涌,涉及征借地3357.64亩。工程针对南方人口稠密、河网密布、“软弱地层”土质等复杂环境,具有大规模、长距离、环境复杂和工期短等典型特点。工程中使用的PCCP管总重量约44万吨,单管总长52880米、占工程总管长的比例约为43%;使用钢管68895米,占工程总管长的57%,钢量总耗约达14.4万吨。工程采用了“5.4米盾构隧道内衬管径4.8米、管壁2厘米钢管”的创新技术,成功攻克了大口径薄壁钢管在隧道内的运输、对接、焊接、支撑、自密实混凝土的浇筑等诸多技术难题,并已获得技术专利6项,被定为省级工法5项,为国内外同类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穿越南沙涌、北江、白坭河段均采用并列两条直径3.6米的钢管沉放安装施工,是中国最大管径钢管沉管施工纪录。而大口径PCCP管道在南方土质、气候条件下施工使用,在中国尚属首次。
广州西江引水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提出设想,中国咨询工程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经过两代人连续20多年进行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规划、研究、咨询、勘察设计等工作,对工程方案和关键节点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充分论证。至始至终,坚持贯彻FIDIC管理理念,采用合同管理模式、质量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模式等,制定了涵盖廉洁、招标、质量安全、资金、物资管理及内部管理等六大类80多项规章制度,对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及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策划和控制管理。综合技术、经济、质量、进度控制等方面因素,全面优化设计方案,在工作量大、施工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仅用21个月的工期就完成了常规建设需要3~4年才能建成的引水工程,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西江引水工程项目中接受业主委托,负责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严格按合同条款办事,对工程建设投资管理进行审核和控制,使项目投资目标按计划得以实现。
西江引水工程顺利通水运行后,使广州市约600万市民喝上了优质水,全面提升了广州城市供水安全性。对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广州,具有深远意义。在供水格局上,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供水从此形成中国特大城市罕有的东江、北江、西江三江并举、互为补充的优质水源格局,广州中心城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与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性得以全面提升。在供水水质上,西江水水质常年处于Ⅱ类标准,丰水期大部分指标达到Ⅰ类。西江引水工程投产后,广州市的自来水提前2年在中国大城市中率先全面达到新国标,在城市供水水质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选址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西麓,总规划用地面积为25.0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具有召开大型会议及大型综艺演出、音乐会、影视、展览、酒店等功能,会议区可以同时容纳过万人进行各种会议和演出活动,是目前中国最大型的会议中心。项目贯彻FIDIC管理理念,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了预期的建设总目标,在建设管理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果对中国会议中心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作为重大建筑项目贯彻了自然景观与城市编织交融的设计理念。把 “山中之城”,“山城一体”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在白云新城和白云山公园之间,与生态绿色环保共存。打破了超大尺度建筑一贯采取的单一巨大体量的设计方式,构造了一个由线性景观化广场所分隔出的如五个手指般结构的独特建筑形态,外形为五栋不规则立方体并排而立的国内外少见的设计。建筑设计了四座生态桥作为横跨市郊的城市快速通道,将会议中心与其东侧山林带里的公园连接起来,形成四条东西走向的生态景观廊道,使人们在城中随处可以远观白云山上的自然风光?;雇ü捎镁哂械胤教厣牧?,如红砂岩,运用典型的中国式砖红色作为外墙的主色调,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标志融入到了设计当中。
2008年,在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上(世界建筑节简称WAF,是由英国EMAP集团主办的全球性大型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它以其打破该类建筑固有的超大尺度,并把自然景观彻底引入的大胆构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公共类建筑的最高荣誉,成为中国参评建筑中唯一获奖项目。此外,还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第五届空间结构优秀工程奖、全国智能建筑优质工程奖等国内外10余项重大奖项。
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通过对工程项目投资策划和控制管理,配合建设单位,精心策划,按照“小业主、大社会、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后续建设管理达到高效,实现了全过程有效监控的目的。而投入运营后,每年平均人流量超过1,128,416 人次。其中:会议702场/年(31% 国际会议、69% 国内会议),酒店212,950人/年入住、734,185人/年用餐,宴会1087场/年,展览158场/年,演出110场/年(39%国际演出、61%国内演出)、观演人数 112,841人/年,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番禺区推进“三规合一”协调机制及政策框架研究报告》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他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我国当前的空间规划体系突出地存在着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弊端,在同一个城市空间上,往往多个政府部门都有规划引导和控制要求,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导致了开发管理上的混乱和建设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2013年1月接受委托后,组织了专门的项目工作组,迅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初稿提出后,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与项目工作组一起,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和研讨交流会等形式,先后七次征求了番禺区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建设局、政务办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对重点问题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了《番禺区推进“三规合一”协调机制及政策框架研究报告》送审稿,于2013年7月邀请了省社会院、省体改协会的专家组织了专家评审会。该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梳理番禺区“三规”运行机制,研究提出建设项目审批与规划用地管理的办事程序,建立实施评估、和监控制度,形成“三规合一”部门间长效协调工作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意见。我公司研究报告出台的同时,还结合行政审批流程改革需要为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编制了《广州市番禺区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试行方案》,该方案通过了区政府的审议,并以番府〔2013〕64号文发布实施,各有关行政审批部门都在按《方案》要求推进修订各自的承诺审批时限,改革审批程序,对番禺区的项目审批和决策程序改革具有有力的推动作用。实施后,番禺区建设工程项目相关审批事项的总办事时间,由原来的534天压减至185天,审批时间总体缩减65%,收到良好成效。该项目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